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How Mindfulness Can Make for Better Doctors


By PAULINE W. CHEN, M.D.

Published: October 15, 2009
One night during my training, long after all the other doctors had fled the hospital, I found a senior surgeon still on the wards working on a patient note. He was a surgeon with extraordinary skill, a doctor of few words whose folksy quips had become the stuff of department legend. “I’m sorry you’re still stuck here,” I said, walking up to him. He looked up from the chart. “I’m not working tomorrow, so I’m just fine.”

I had just reviewed the next day’s operating room schedule and knew he had a full day of cases. I began to contradict him, but he held his hand up to stop me.
“Time in the O.R.,” he said with a broad grin, “is not work; it’s play.”

For several years my peers and I relished anecdotes like this one because we believed we knew exactly what our mentor had meant. All of us had had the experience of “disappearing” into the meditative world of a procedure and re-emerging not exhausted, but refreshed. The ritual ablutions by the scrub sink washed away the bacteria clinging to our skin and the endless paperwork threatening to choke our enthusiasm. A single rhythmic cardiac monitor replaced the relentless calls of our beepers; and nothing would matter during the long operations except the patient under our knife.

We had entered “the zone.” We were focused on nothing else but our patients and that moment.
But my more recent conversations with surgical colleagues and physicians from other specialties have had a distinctly different timbre. While we continue to deal with many of the same pressures that my mentor dealt with — decreasing autonomy, increasing administrative requirements, less control over our practice environment — the demands on our attention have gone, well, viral.
Extreme multitasking has invaded the patient-doctor relationship.
Now, along with the piles of forms to fill and blinking lights of phone calls on hold, are threads of text messages, columns of e-mails and lists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alerts to attend to. In this ever-widening sea of distractions, all that once gave meaning to our work and allowed us to enter the zone — the operations, the diagnostic saves, the lifetime relationships — have turned quaintly insufficient.

As one surgical colleague confided, “I still like operating, but it’s not enough. There are so many hassles it’s hardly worth practicing.”

Or as another doctor said to me recently while simultaneously typing a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note, checking e-mail and holding a phone to his ear, “It used to never bother me to put in extra time at work. But I cannot do that anymore.”

The time pressures and demands that drive this endless multitasking and loss of focus on pati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high rates of burnout among physicians. Depending on the study, anywhere from one out of every three to more than half of all doctors is suffering from burnout, with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linical implications. Doctors who are burned out are more likely to depersonalize their patients and treat them as objects rather than as individuals suffering from disease. They are less professional, exhibit less empathy and are more prone to making errors. And these physicians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become depressed, commit suicide and leave a profession that is already facing severe shortages in specialties like primary care.

As with most other occupations and aspects of our lives, it is probably impossible to hold back the rising tide of demands on our attention. But within the clinics, the wards and the operating rooms, is there a way for physicians to do all their work and maintain their focus on the patient in front of them, without accelerating the rate of burnout?

It turns out that working and living in the zone, not just getting into it on occasion, may be one solution.

Last month,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ed the results of a stud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a year-long course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on mindfulness, that ability to be in the zone and present in the moment purposefully and without judgment. Seventy physicians enroll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four components of the course —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riting sessions; discussions; and lectures on topics like managing conflict, setting boundaries and self-care.

The effects of the sessions were dramatic. The participating doctors became more mindful, less burned out and less emotionally exhausted. But two additional findings surprised the investigators. Several of the improvements persisted even after the yearlong course ended. And, those changes correl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ttributes that contribute to patient-centered care, such as empathy and valuing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a patient’s illness experience.
I asked Dr. Michael S. Krasner,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linical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about mindfulness and its effects on physician burnout and the patient-doctor relationship.


“We all use mindfulness at some point,” Dr. Krasner said. “It’s not something that you go out and get, but it’s something you can cultivate.” Some examples of mindfulness in everyday life include nursing a baby, attending to a young child in distress or, for surgeons, being engrossed in an operation. “Mindfulness allows us to be in a whole host of situations with a sense of equanimity. We don’t get sucked into how charged an experience is but are simply having that experience.

While many physicians try to be present for their patients, “there are so many other distractions and traps that pull us away,” Dr. Krasner observed. Those distractions can make practicing mindfulnes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t’s one thing to sit and be comfortable with oneself. But trying to be mindful in a busy clinical practice can be really challenging.”

Over time, the persistent distractions of such a practice can lead to burnout. For many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they barely recognized certain experiences as either powerful or challenging before they moved to the next experience,” Dr. Krasner noted. The word “silo” came up again and again during the course, and the physicians recounted how they “kept their nose to the grindstone” and rarely reflected on their work. “It becomes easy to look at our patients as objects,” Dr. Krasner said, “rather than appreciating the meaning and joy of an experience, even if that experience is difficult. But lack of meaning goes hand in hand with ineffectiveness and a lack of well-being as a physician.”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be mindful in the most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 can do more than improve a physician’s well-being; it can also sharpen clinical skills. “If something goes wrong and you fail to notice,” said Dr. Krasner, “you end up going down one path in your care. But if you fully accept these challenges — not resign yourself to them but fully accept them — you can see more clearly and proceed down a path where you have a better chance of success.”

Dr. Krasner acknowledges that courses like his may not be helpful for every doctor. “There are people who aren’t going to be interested because it may seem different, even a little frightening, to get together with colleagues and be silent for a while, then talk about these things with one another.” Instead, he proposes offering physicians in the future a “menu of options” to choose from to help prevent burnout. “But I think mindfulness should be among the menu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that are evidence-based.”

“Patients know when their doctors are or are not present,” Dr. Krasner said. “As a practitioner, I know when I’m really there for my patients and when other things are pulling me away and I’m not.” It seems fitting then that physicians, who are constantly asking their patients to be mindful — asking them to talk about how they feel — should also be able to do so themselves.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things about practicing medicine,” Dr. Krasner said, “is that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in the middle of challenging events. Reflecting on those events while also holding them in your thoughts has to do with not only physician well-being but also patient healing.”

“If we can be mindful in the midst of those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 Dr. Krasner reflected, “we can derive a greater sense of meaning from even the most demanding situations.”
Jo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Well blog, “For Doctor Burnout,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From The New Yorks Times


  this sat(24 oct) 7.30pm @ ibnu sina. there will be a sharing on Mindfulness Stress Management and meditation by Dr Phang Cheng Kar, psychiatrist fr HKL(prev from PPUKM as well) ALL are welcome.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如果生命只剩下數小時……


如果生命只剩下數小時……



  • 【圖話故事‧野草名湖】在印度,人們在長滿荷葉的克什米爾湖上划船,準備前往採摘他們种在湖上的蔬菜。克什米爾湖是印度旅遊勝地之一,但近年來湖面不斷縮小,而印度政府稱會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爲當地居民種菜,而使湖上長滿野草蘆葦。(圖:法新社)

(作者按:前一個星期看了非常感人的副刊專題(關於死亡), 眼淚不聽使喚的往下流。因為與家人在8月上旬經歷了失去至親的痛。親身體驗宗教以及臨終關懷的神奇力量,希望能與更多的人分享我們的經歷。)
大舅年幼喪父,是我的母親一手帶大的。當年家母17歲,大舅10歲。因此,我們與大舅一家人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
今年7月,大舅因咳嗽,身體日漸消瘦。看了兩次外診都說是普通的傷風咳嗽。後來去醫院照X光,獲知得了肺炎,沒什麼大礙。只是必須留院隔離治療。在醫院住了一星期,病情未見好轉。接回家休養,大舅開始呼吸困難,醫生說過一陣就好。我們不放心,再到馬大醫院。醫生初步診斷不是肺炎而是末期肺癌!當天,醫生對我、二表妹及三表妹鄭重地宣佈說病人的情況危急,可能過不了當晚。我們都嚇呆了。怎麼可能?我的大舅才56歲,他不抽煙、不喝酒……怎麼會是他?況且我的大舅當時只是呼吸有點困難,身體沒多大的疼痛,人還是很清醒的。
當時,我的腦海一片空白,全身顫抖。我不斷詢問醫生說我想找其他醫生診斷。醫生說我大舅的情況已很危急,待會兒會轉入加護病房。病人沒有這樣的時間。再加上他的主診醫生是癌症權威,家屬沒必要這麼做。醫生勸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及盡量完成病人的心願。天啊!我看看手錶,當時是下午3點45分。如果真的如醫生所推斷的今晚,那麼大舅的生命就只剩下區區的幾個小時……
要大舅沒有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
我進去病房跟大舅說了幾句話後,飛奔去停車場。強忍的淚水已經不聽使喚決堤了。感恩的是,我在3年前曾上過星洲日報與慈悲關懷服務會主辦的安寧照顧培訓課程。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冷靜,要盡力讓大舅沒有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一回到家,我只敢告訴家母及親人們有關大舅病情危急,並沒透露病人可能過不了當晚。當時,家母幾乎哭昏。當天晚上,大多數的至親都趕到醫院去見大舅。
我沒有去醫院,我把安寧照顧培訓課程的講義重新複習一遍。豆大般的淚珠滴在講義上。原來,真正面對親人即將死亡的時刻,才讓我真正看懂死亡。我不斷祈求菩薩多給我們一點時間,那怕只是一天而已。我發願要盡力讓大舅沒有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要盡力讓在生的至親們沒有遺憾,只有這樣才能把彼此的傷痛減到最低。如果大舅當晚就走,他的家人及至親的心靈創傷難以撫平。我把手機放在身邊,一整晚沒合上眼睛。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我的手機沒響。大舅還活,真好!
不久,手機響了。是表妹的來電。我忐忑不安地接聽。只聽到我的小弟說大舅的電腦斷層掃描報告出來了,大舅的癌細胞已擴散全身,他的壽命證實只剩下一兩天而已。當時表妹們已完全崩潰了,只會哭泣無法言語!我急忙趕到醫院去,趕緊約了慈悲關懷服務會的護士給於表妹們輔導。當時,只有我和幾個弟弟接受了大舅即將離世的事實。其他親人始終不相信,他們盼望奇跡。果汁、草藥、偏方、神丹、神明等等;只要能給予一線希望的,大家都願意一一嘗試。
親人不忍大舅在死亡邊緣掙扎
眼看身邊的親人們接近崩潰的樣子,我決定帶動親人們持素發願。帶領親人們念阿彌陀佛。期盼佛陀慈悲撫平傷痛;希望菩薩慈悲接引大舅往生極樂淨土。很神奇地,親人們都能接受我的建議;雖然平時他們都只是拜拜神明,沒正式接觸佛法。
我開始在病床旁陪大舅談天,帶領舅母、表妹們、家母、阿姨及舅舅們向大舅懺悔、告別。我也引導大舅說出內心最放不下的人、事、物;最痛恨的人;一生最快樂的事;最感激的人等等。當他說到最感激的人是他大姐(也就是我母親)及他的兄弟姐妹時,在旁的家母已泣不成聲。但我知道,這句話給家母最大的安慰。談起一生最快樂的事,大舅說他一生中,最欣慰女兒們有好的工作及好歸屬。他的女兒們都已淚流滿面。當他說起最痛恨的人時,我勸大舅原諒他,大舅竟也點頭答應。我吩咐大舅如果他覺得很辛苦時,看見一道光時要念阿彌陀佛,跟菩薩向前走別回頭,他微弱的聲音說好。我們在旁一起助念。大舅又平安地渡過一天。
第三天,我們開始討論後事;聯絡後事的負責人。我們也在病床前陪大舅一起回憶過去的種種時光以及在一起的美好回憶。當天,大舅曾經歷好幾次的痛苦掙扎,雙眼翻白,手腳開始冰冷。當時二表妹及家母幾乎昏厥。看大舅在死亡邊緣掙扎,我們的內心溢血,痛不欲生。當天晚上,我的四弟開始咆哮,他不要在旁陪伴大舅了。他不忍心看大舅那種苦苦求生,痛苦掙扎的表情。他說如果大舅就那樣在他面前斷氣足以令他痛苦一輩子。我聽後,大哭一場。
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隔天一早,我決定到修成林幫大舅還冤親債主,求地藏王菩薩加持保佑。讓我大舅的病快快好起來。如果不能好的話,只求讓他安祥地離開。我們開始在病床前播放地藏經。說也奇怪,從那一刻起,大舅已沒出現痛苦掙扎的情況了。醫生說病人隨時會走。大舅的家屬已同意不做插管急救治療,不想大舅再受無謂的苦。我的妹妹哭說不要大舅今天走,因為今天是她的生日。她不要每一年都過心碎的生日。
第五天下午,大舅已昏迷。我獲知大舅跟他的大女兒有一點點過節,苦勸他的大女兒到他的床前懺悔、道別。初時,她不肯。後來被我說動了。大表妹在病床前陪伴、助念。當晚,所有親人趕到醫院陪大舅,惟獨我沒去。我必須留在家裡看顧我那兩個幼小的孩子。臨睡前,我把手機放在身旁,心中默念不想半夜被電話驚醒。過後,我沉沉睡去。當我醒來時,以為天已亮,心想大舅又挨過一天了。拿起手機一看,才凌晨1點27分。恰巧電話屏幕出示大弟的來電,大弟說大舅在所有親人的陪伴下安祥地走了。往生的時間是1點25分。啊,真不可思議呀!我趕緊播電聯絡後事負責人。口念阿彌陀佛。
大舅在8月5日往生了。離世前最後的那段日子,前後不到6天。但那短短的6天是我們這一生最美好以及珍貴的回憶。大舅的葬禮採用簡單莊嚴的佛教儀式。雖然大舅沒有奇跡般存活下來,但大舅在病的當兒和在他走後,我們家裡發生了太多的奇跡。家父及家母希望當他們有一天必須離開時能像大舅一樣,有機會和至的人做最後的告別是何等的幸福啊!我們大多數的至親都持素49天;小舅成功戒掉了三十幾年的煙癮;我們可以毫無避忌地談論死亡;樂觀看待死亡;更珍惜家人;還有寫下了這篇文章替全家人療傷等等。難道這不是奇跡嗎?
大舅,願您安息。我們永遠懷念您……
转载星洲日報/副刊‧作者:陳美婷‧2009.10.13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继持法师谈承担。与第25届BF UKMB Exco们共勉之。

《摘录自马大佛学会09/10年度执委说明会:继持法师谈承担》

其实自己为什么要承担?主要清楚说,是因为学佛很好,佛法很好,那么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够像自己一样,有这样子的福报因缘来学佛。那自己之前有机会学佛,也是因为有人承担,学会有人承担,学长承担……学长卸任后、毕业后,也就轮到这群本来为学弟学妹们的我们成为了别人的学长学姐。如果我们能够承担好学会的执委,去策划及推动一些活动和课程,以便把这么好的佛法与他人分享,那么就可以使学弟学妹们及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学习到佛法。

承担的心态,尽量就是单纯,因为佛法好而承担,而不是因为喜欢搞活动,或是因为能够表现一下自己,或是能够站出来让多点人认识一下……承担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我们应该抱着一颗愿意学习的心态来承担。一方面知道佛法很好而想通过这管道来帮忙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佛法之余,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知道本身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帮助别人学习的同时,其实也得常常告诉自己在这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去看整体……因为假设没有这样子的承担,我们一般上所看到的就是小小的一个角度,很受局限的那一面。现在承担了之后得学习去关心整体、整个学会,关心在里面学佛的人。时时提醒自己,试问自己:我们办的活动适合他们吗?他们能够学习到佛法吗?他们能够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吗?他们对佛法有所认识了吗?……

理事们要学习放下这个自我,去关心这个整体。我们也许有很多经验上的不足,不过没关系,只要愿意从中学习。每次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候,我们就去调整,就去改进……这样一年下来,相信我们都学到很多,会有所成长,而且借着这样的过程不只是办活动给别人,我们办活动也包括给自己。我们也是其中要学习的人,所以希望这一年来,一方面有所听闻及进修佛法,一方面在这个办活动的过程中,实际的取经验去磨练,对三宝更有信心,而不是相反的迷失信心。这一点可是我们在承担的过程中所要掌握好的。承担不是一味的冲而已,或是来凑一个人数而已。理事们得继续承担,继续磨练,继续成长,继续提升。

甘愿做,欢喜受

感恩继持师父的开示,感恩晓雯提供的link,感恩大家抽空阅读。

希望exco们阅读后有所领悟,法喜充满,并让自己更能投入这BF大家庭,更能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不断学习,越挫越勇。

考试也即将来临,大家可要努力哦,把压力化为推动力,加油加油!!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郁贞合十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禅~还我本来面目”一日禅修(10月18 9am-5pm)鹤鸣禅寺

鹤鸣禅寺主办“禅~还我本来面目”一日禅修

祝福大家!

鹤鸣禅寺将在10月18邀请大峰禅师主办一日禅修,主题为禅 ~ 还我本来面目。

大峰禅师是美国人,他毕业于美国Trinity College, 心理学士,现任韩国鸡龙山无上寺国际禅中心的祖室及禅修导师。1977年,禅师遇到当代韩国曹溪宗第七 十八代祖师崇山禅师,并依止崇山禅 师座下习禅法。1992年,大峰禅师受崇山禅师印可后就开始积极游世界各地传授禅法。



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 行动敬请尽快, 名额只限80人。报名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有意参加者,请联络:

鹤鸣禅寺 03-2692 9839

地址:18A, Jalan Raja Bot, 50300 Kuala Lumpur.

蔡萍萍 012-6800654 ; 陈宝宁 017-3745437

日期 2009 年 10 月 18 日
报到时间 9:00am
离营时间 5:00pm
报名费 RM30
名额 80 位

参加者:1。自备打坐毛巾及日常用品
2。请穿宽松衣服及寒衣(禅堂冷气设备)
3。不得无故缺席
4。不被录取者将会以电话通知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BF佛学班(9月4日 12.45-2.15pm)鹤鸣禅寺

BF佛学班

我们与朋友见面时会说声哈罗。那与佛菩萨打招呼难道也要说“哈罗”吗?佛菩萨不能说话呀。大家在佛堂合掌的动作,又是为什么呢? 就让我们一齐到鹤鸣禅寺,由传闻法师为我们解答心中的迷惑吧!

主题:《学佛行仪》

日期:9月4日 (星期五)时间:12.45pm-2.15pm

地点:吉隆坡鹤鸣禅寺




菩提缘轩
www.bfukmb.blogspot.com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第二十五届国大分校佛学联谊会理事第一次会议

会议日期:31/8/2009 星期一
地点: CAFE KTSN
时间:9.30am-12.30pm

为了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接下来活动的细节,进一步贯彻落实本会的例常活动及特别活动,本会决定召开了第一次国大分校佛学联谊会的理事会议。

虽然不是全体十八位理事出席此会议,但出席率还算满意,至少所有的小组都有所代表出席,而没法出席的理事得呈交他们的意见。如今大多的理事们都已经在外住宿,感恩他们能够抽空过来会议。

会议内容包过检讨我们刚办过的两个活动:《生命中的朋友》佛曲分享会及第一次佛学班。这两次活动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莫过于参与人数不理想及有关的宣传问题。理事们一同检讨并找出解决方案,当中包过如何吸引更多新生出席佛学班,加入BF阵容。

接着我们也讨论如何提高理事们之间的互动。说真的,理事们都来自不同的科系,大家彼此间还不算熟,平常上课各忙各的,根本没时间在一起。假设理事会议一拖再拖,没找个时间让理事们有机会聚在一块,那么大家对彼此间的认识与默契会相继减少,筹备及经营活动的那一份热心也会渐渐消失,更不用说要一起把BF带到另一高峰。

另外就是讨论理事与新生之间的互动啦。今年的新生对BF的反应非常冷淡。理事们一齐讨论该如何拉近理事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间的互动,让彼此不会陌生,接着让他们对BF有所归宿感,融入BF的大家庭。

此外, 我们讨论了佛学班的时间,会服及菩提缘的筹备,以及各小组的活动报告。

会议内容看似简单,但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不简单,想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更不简单。大家得花上三小时的时间才结束了会议。不过会议当中大家有说有笑的,不会过于严肃拘谨。

还有还有,今天是我国第五十二届的国庆日,而我们理事当中也有个国庆宝宝哦!他就是腾周先生啦。哈哈哈。理事一份心意买了乳酪蓝莓蛋糕,一同为腾周庆祝生日。祝腾周生日快乐哦!

我们第一次会议也就这样画上了句点。不过大家在BF里的旅途才正要开始哦。以后大家将面对不同的考验及挑战,但相信如果咱们一条心,有同样的理念,BF大家庭会逐渐茁壮成长!^^


感谢俊耀帮我们拍大合照

热腾腾的“周”生日快乐




郁贞合十

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丽敏的真心告白

为期4天的佛法营,初时很不想来。毕竟在家这么久了,还不想这么快回去KL。可是,又由于收到的讯息指明理事一定要出席,只好硬着头皮来了。感恩我爸爸妈妈不假思索就塞钱给我参加此营。之后,由于没看清楚佛法营的确实日子,带少了衣服裤子。幸亏,秀华愿意借衣服予我,还有前任BF 帮我处理掉这个问题,让我放心参加此营。

初时,很不习惯早起和必须吃完那一定分量的斋饭,觉得蛮痛苦,或许太累也或许不是很喜欢当时斋饭的食物吧。也因为忽然每天要见许多陌生的脸孔,感觉怕怕。来到这里,感恩前任BF理事教会我爱屋及乌与大爱的精神。比如用完厕所要拖地,以免老菩萨跌倒;冲完凉后把自己和别人的头发捡起来;节省用水用电;向佛问询、向师父合十说阿弥陀佛等等……因为以前的我总认为公共的东西不需要去照顾它。在此一忏。

在佛法营之前,我有常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没读过它的解义。自以为从心经的字面上已经了解它的意义了。好危险哦!还好此营让我重新了解心经更深一层的意义。刚开始,对师父所说的心经没啥兴趣,也许我希望师父说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可以在生活中实践的佛法吧!也因为没兴趣,老是心不在焉,在钓鱼。还好师父仁慈,送我们一大罐的糖果,在钓鱼时,死命塞糖果提神。在此感恩师父也向师父抱歉…… 【其实,想说传华师父是马来西亚首位让我有一点tiang的感觉,也让我感觉很亲切】后来,我才发现,心经其实浓缩并涵盖了许许多多的大道理。就拿心经里所说的苦集灭道好了。了解到自己所面对的八苦类型,就可以用八正道与修行灭苦,再达致美满人生,修成正果。嘻嘻!只有这个我最会。我也绝对相信念心经的威力,因为我确确体会过。自我学佛后,总觉得身边的贵人特别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以前的我不喜欢礼佛三拜,时常因为看重礼佛三拜拜法而忘了虔诚拜佛,之后师父开示才懂是因为自己没有起恭敬心,升起恭敬心后,觉得怎样个拜法,心依旧是欢喜的。

每天的讨论环节,我还蛮期待。因为我可以提问很多我不明白或一直以来执着的问题,很感恩组员们不认为我的问题很费,循循善诱的为我解答。不过,有些时候,组员们为我解答到一半,开始没信心迷失方向了,这时大家就会很期待碧莲的解救。哈哈!不过慧根超钝的我依然似懂非懂,我想我是需要时间消化。但是小组讨论有加深我对心经的记忆。终于到了小组呈现时间。看大家的创意呈现,真够爆笑,让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最记得立婷说般若是superduper positive。哈哈!在众人面前呈现,真是有点紧张,只好让眼睛望空,只望师父。(还好佛法营只有十几人来)

知道明天就是自己第一次带早课,连睡觉都可以梦见自己拿引磬带早课的状况。多么完美成功。可是,实况不如梦况。该敲时没敲,不该敲时去敲,没有捉到拍子,起腔时又唱错音,真是乱成一团,没眼看。还好大家都很“醒目”,没怎样被我的引磬声影响。开始时因执着单手握引磬而致不小心一直误敲引磬,后来放弃执着,双手握引磬,发现顺多了,虽然在礼佛三拜麻烦了些。整个早课下来,才发现自己因太看重手中的引磬而没有专心念好经。在此一忏……真的要学好引磬和木鱼了,不然无法教下一届的新理事。

第一次参加话头禅,觉得又新奇又期待。原来话头禅是提话头“到底是谁,究竟是谁,是谁、时谁、是谁!!!”来制止妄念的产生。当教我们话头禅的宝玲姐提起这个话头时,我的心强烈感受到其震撼力,连带身子突然冷了一下。可是静坐时,在心里默提这个话头时,妄念还在,也许我提得不够用力吧。也不习惯开着眼睛静坐,眼珠无法固定,一直流眼泪。有时一直执着要让眼睛固定而忘了提话头。之后觉得学禅这么辛苦也没意思,干脆闭上眼睛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时候摸索适合我的禅法了。可是又蛮喜欢话头禅的,想看看什么种子会从我的心轮浮现。再加把劲吧。过后,宝玲姐要我们按住第四指最前端,握紧拳头,吸气时想象把彩虹吞进去,在肠里转三圈,化为乌烟,再用力说“哈、哈、哈哈哈”,想象乌烟从颈项、嘴巴、鼻子和额头排出,呼气的同时也双手放松。这招对我满管用。觉得心舒服多了。开始时会不好意思做,到最后已经放胆去做,当大家一起高呼“哈、哈、哈哈哈”,那场面说有多壮观就有多壮观。宝玲姐还教我们散大逍遥。她要求我们一边快步走或跑,一边提话头。可是我提的话头依然没有力。而每当宝玲姐一提起话头,那话头的震撼力每每让我不自觉停下脚步。佛法营这么多活动,我想我最喜欢话头禅和散大逍遥了。

也好喜欢佛法营的流行佛曲,因为歌词很有意思、很感动,音乐又悠扬悦耳。好像“生命中的朋友”、“感恩”、“缘起的屋檐下”等等。最后一晚的分享会,听到大家有所学习,有所体悟,有所成长,心也很欣慰感动,尤其对宝丽的分享最印象深刻。我有在成长吗??也很高兴看见大家愿意出一些绵力供养师父与场地。最后一天了,不再有小组讨论,而是全部营员一起讨论如何呈现我们所了解的心经经意予师父。真是精彩,连鲨鱼,坟墓都画出来了。哈哈!大家解释的时候也是很爆笑……师父听我们讲解的时候似乎满脸问号。哈哈!接下来是上师父最后一堂课,我们为师父献上“感恩”这首歌。看见师父感动得皱眉忍泪,我也感动了。

总的来说,觉得自己有很大的福报能够参加此营,从每个营员身上学到很多,尝试许多从没有过的第一次,对佛法更了解,也很感恩大家对我的嘘寒问暖与包容,尤其感恩仕强。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不过考虑到版位有限,没提起的人也将永铭心中。这段期间有什么不好还请大家海涵……希望我能完全融入BF 这个大家庭,BF成员能永远互相扶持,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丽敏合十

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

满满的成长

终于等到传承营的到来,也开心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一开始,慑受力强的碧莲组长就让我们知道自律的生活,讲明规则。再来是BF 的历史和 新理事们的简略自我介绍。之后,晓雯和诗云向我讲解财政的职位内容等等,让我对财政的工作内容有一点概念。

过后,我们开始玩游戏。第一个游戏是:想象地上的六个砖块是一艘船,我们十九个人要站在砖块里面。砖块会慢慢越减越少。哇!这个游戏有够刺激的了。大家简直挤到摩肩擦踵,还要忍受各种体味,在中间的人简直缺氧,到最后还脚踏脚。已经被淘汰的人也继续在外面顶住里面的人,并为他们打气。突然觉得大家不分你我、团结达到目标的感觉真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最终成功玩到砖块只剩半个。哇靠!难以相信。

第二个游戏是:人滚人。原本我以为滚完人就算了,哪里知道滚了几次评审团还是说我们没到,很像在行者玩的游戏。第一次被人滚过身体,由于手势不对,结果头被滚过的人压下去,牙齿就这样刺破了下唇。不过比起秀华和梅杰,我的情况算好多了。只是滚了几次,头都晕了,肋骨也痛了,全身无力。每失败一次,我们就讨论策略。第一策略:坚持做下去就是了~~~失败。第二策略:组员之间不可以有洞~~~失败。第三策略:最重要是快~~~失败。第四策略:用屁股和身体推动组员滚更快~~~失败。后来,我们就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通过这项考验了。啊!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很感谢在我身旁的康妮在我无力移动身体时扶我一把,拉我过来,并感觉到在我无力滚的时候,身体下方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前进,虽然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但是我很感谢他;也很感动听碧莲说雯珊怕金恬的头撞到地上,本能地用手挡住地上;看到秀华已经很辛苦还会想到递水给同样头晕的梅杰。很惭愧自己为了要快点过关而滚得好快,也没想想被我滚过多的人的感受,也让我连续三次掉进组员来不及填满的洞。感恩这个游戏让我体悟多多……

过后听师兄讲关于理事应有的态度,也受惠匪浅。她说得很对,理事们应该一路上互相扶持、关心,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要时时刻刻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跟不上自己脚步的理事,扶他们一把,再一起成长……在会议上,想发表意见就尽快,不要害怕他人的取笑。不然会议过后就不要再有异议,也不要有这种心态:早知道会这样,都是XXX 提供的烂点子。问题发生时,不要再归咎于谁,应合理想办法解决它才是上策。不要以忙为理由而不去开会,因为时间一直都在,只是看我们会不会安排。不要埋怨没去开会的理事,给他们机会解释也绝对信任他们。不要只做自己的分内事,有空就要帮其他需要帮助的理事。理事在哪出差错也不要急着去责备,应以温柔的语气告诉他应改过的地方。这就是那晚我掠到的师兄所给予我们这批新理事的劝告。

之后,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次会议。佛法化会议果然不同于普通会议,在开会前必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三遍。首先是介绍信理事们的名字、职位和工作内容。再来就是设定我们的目标。在我们偏离正题时,很感恩伟文和哲匀把我们拉回来。不过,第一次开会的我,很紧张,有迷失自己的感觉,所以全场只当聆听着。等到有意见时,又不敢发表。还好之后的会议我敢发问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守好BF 的财库,令BF 的钱越来越多。

第二天,还好秀华叫醒我,吓到第一次自己竟然睡到这么迟,还要别人叫醒我。后来的后来,才知道自己被叫醒时才凌晨四点多,我还以为六点了,怪不得没听到熟悉的木鱼声。只是很奇怪听到碧莲讲不准刷牙。还好自己不是很累,可是脑袋却不怎么清醒,把碧莲说的“一起寻找音乐的根源”听成“一起走向生命的彼岸”,即使当时自己坐得很靠近碧莲,也不知是什么游戏,也懒的想这么多。之后,自己就被黑塑胶袋蒙住眼睛,黑暗中感觉被一个人带到地下室去。刚开始因为不是很信任带我的人,觉得自己走得不是很顺利,带我的人也很辛苦。最后决定完完全全放下心防,尝试去分析带我的人要把我带去什么方向,路就显得好走多了。我了解到:别人要帮你,你又不让她帮,他是帮不到你的。之后,带我的人放我在地下室后就离开我了。一开始,我以为等全部人到齐了游戏就会开始。哪知道,我站到脚酸了,碧莲都没有发号施令。之后,听到有脚步声还有佛曲,突然想到佛曲也许象征彼岸,可是又怕装到其他人而不敢动。在我彷徨时,还好有人牵着我走,之后又放开我的手,也莫名其妙被洒水。一次又一次有人握住我的手,不是被理事拔开,就是那个人放掉我的手。被人牵着走感觉好温暖,被人放手和手被拔开,我没什么感觉,只觉得莫名其妙,以为是牵错人。之后我有主动去牵一个人,可是他没回握我的手,我就放开他的手了。本以为这游戏教我们缘聚缘散为人生铁则,其实不然。不过,我想跟着音乐走准没错。

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叫,我其实很犹豫是否应该去搭救我的同伴,但我依然没举动。之后,突然有一只又大又冰的手握实我的手。当时我好坏,我竟然想:游戏而已嘛,有必要下成这样吗?在此忏悔……可是那只手着实带给我很大的安全感、方向感以及温暖,因为他一直我紧握不放,不管有人拼命拔开我们的手。可是当碧莲一直重复说:“你们还没找到生命中的朋友!”,我的心开始动摇,我在想会不会他不是碧莲要我找的生命中的朋友,可是碧莲又怎么能断定谁是我生命中的朋友。我也懒的想这么多,反正有握住一个人,也算交差了,因为我认为生命中的朋友只需一个。可是当碧莲问:“每个人的左右手都有牵着人吗?”时,我才感到惶恐。讲出来觉得好像很没有脸,因为听到每个人都答有;不讲又对自己不老实,别人也无法帮我。结果还是讲出来心里舒服多了,也马上有人来握我的手。唉!到游戏结束听别人分享时,慧根超钝的我才有点明白这个游戏的意义。此游戏似乎暗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有缘遇到了就要维持下去;生命中的朋友其实是在我人生出现的朋友,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朋友,所以生命中的朋友可以很多;要绝对相信帮我的人;理事们要团结达到设下的目标;要有勇气抵抗众人的力量去帮助我认为该帮的人;要时时刻刻学佛,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佛教徒。

第四个游戏是:脚趾对着身边人的脚趾,全部组员一起站起来。当一组越来越多人时,为了握紧对面的人的手,肩膀感觉被很多手镇压住,担心自己会站不起来,可是看见组员个个信心爆满的样子,不再犹豫了,只管放胆去做。能够站起来的那一刻,我感到好开心与光荣。也看到我们成功后lialia 不断去给其他组的组员打气及传授成功秘诀。当我们全部合拼成一大租时,试了很多次都站不起来。我的脚还抽痉了一下。最后,当全部人站起来时,滕周却还是站不起来。可怜的他承受了大家的力量而站不起来,大家七嘴八舌死命给他很多意见,我则耐心地等待,也没想过要给他鼓励。听了mickey 对滕周所说的话,我又感动又惭愧。感恩所有前任理事的游戏安排,让我们更快了解彼此。

终于,传承营结束了,我们带着许许多多的祝福离开,心却依然寄放鹤鸣禅寺,因为我们还会再回来BF 温暖的怀抱。立婷说得对,我们不能再等下去了。我不能再等别人关心我、帮助我,我要成为主动的人,把快乐带给大家,即使不给别人快乐,也不要给别人悲伤…… 希望我们BF 的理事团结、互相扶持、完全融入,延续佛教的传承……

丽敏合十

感恩那些让你帮他的人

佛法营结束后,传承营开始了。

没有时间表,所以只跟着旧理事的指示。

第一个环节是唱佛曲。《生命中的朋友》,《无尽灯》以及《慧灯普照》。给我最大的感动是《无尽灯》因为它让我想起蜡烛一个个亮起来的画面。

第二环节是旧新理事根据组别进行讨论与交流。 其实当知道自己是宣传组的其中成员时感到吃惊。这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慢热、对陌生人比较难开口。我想这是一种学习吧!

第三环节是就刺激的活动—滚在一列人群的背上。高难度,而且对法侣们感到抱歉因为我实在太重了。虽然曾经在行者玩过, 可是所要达到的东西却不一样。 玩了三轮后,还是没达到前理事们的认同,因此我们一直在讨论应该怎么办。幸亏学长学姐们一直给提示,要不然没得吃晚餐了。刚开始,我们都带着半疑 半信地滚, 排列的人会抬头看,滚的人也一直小心翼翼的滚,深怕自己掉入缝间而受伤。但是经过讨论后加上提示后,我们决定完全听从主持人的指示并且滚得很快。为什么呢? 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在下面的同伴们会互相提醒要肩并肩不让滚的人 受伤。此外,若滚的人很快,下面的 人所承受的重量会减少。

从这游戏的分享会里,我发现到大家都拥有不同的体会。其中另我印象深刻的是 - - 不能完全相信对方而是也顾虑对方的能力。由于头晕晕+想呕所以我和梅杰都不吃饭。朋友与学长学姐们的关心让我感到温馨。谢谢哦~

之后则是师兄与我们分享关于心态这个课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话是“如果一个人不要你的帮忙,就算你很想帮他都没有一用,所以要感恩那些让你帮他的人。”试想一手拍不了掌的道理相似吧。以前都会认为佛教会的理事都应该是最虔诚,最好的人。但师兄所说的话“理事也是凡人,也是想一起成长的”让我了解到原来学佛的目的是要成长、达到圆满。这句话也让我想起在家乡佛教会的一位安娣。由于她所做所说都让我起噌恨心,所以心想佛教会的人不是应该都是好人吗?怎么会有这种人?而且开始对佛法失去信心。但回头想想,因为一个人而失去做人方向实在太不值得吧。

还记得她说如果有问题就要讲出来,会议里就是讨论,会议后就是废话。这番话让我明白以前在学会里说发生的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也想起我们总是为小事而争吵,结果才发现这是不值得的。
《一起寻找音乐的根源》这游戏也让我体验不一样的感觉。也发现到大家都有不同的体验、看法如被遗弃的感觉、容易放手的理由、夾在中间的危难、永不放弃的精神等。我们被蒙上眼睛然后被带到地下室。由于是最早被带走,我以为是个考验自己的心,但原来所要带出是一起和其他理事寻找音乐的根源。这次分享得比较顺利因为真的有体验到东西。慢慢体会到分享的好处。开始思考碧莲的话“不分享是自私鬼”,哪怕几句话也会让人醒悟。

最后的课是由来自bangi的学长带领的。印象最深刻是对不起这故事。由于A 君家里发生很严重事情,所以开始从团体淡化,结果几个月后就辞职了,甚至还写一封抱歉的信,从此深感内疚,不敢面对团员们。有时候,我们会忽略了那些步伐较慢的人的心声,不理睬只会让他们慢慢离群。这让我想起一位友人,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但他会时时刻刻转头看我们是否能够跟住他的步伐。MIKI 对腾周的那句话“我们都会鼓励你”也让我了解到让别人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会支持他们是很重要的。脚跟对脚跟、手牵手这游戏也不错。


P/S:这是我在传承营的四天后所写的,但是到现在才写在电脑里。华语很差,不好意思。
P/S:师兄曾说我们每个人、每个事情都有好坏,最重要是接受它。如果没有接受就无法改掉或做什么。最近,我的痛处开始发作,感谢师兄的话让我开始慢慢接受我的害怕与缺点,希望能够慢慢面对它们。
P/S :这么迟才寄,不好意思。
P/S:不后悔参加这营 。参加这营后,才发现原来我是努力型的人,以前曾慢慢努力收集的东西有个交代了。Uhuu~~

秀华合十

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收获一箩箩

当看到从三十号到四号,心想 :"哇,好久喔,假期还没玩够呢。。但最后还是来参加,而且不后悔。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次佛学营的主题。《心经的智慧》,原来我们是来探索心经的意思。虽然每次诵经的时候会想猜猜其中的含义。但是三分钟热度的 “精神”无法持续。
很感恩师父、学姐学长们以及法侣们因为为我解答我的疑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问起关于“空”,碧莲的一句话让我“叮”一声, 原来我一直执着于空、没有以及放下。原来我是 害怕从无变有。
真理是什么? 由于漫画里多次提到,例如每个得到需要付出,所以有时候会想真理是什么。原来真理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以及普遍如此。 若哪个说法能印证这三个条件,它就是真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诸行无我以及涅槃寂静就是能印证这些真理。
以前会以为随便同等于随缘。学姐们的答案也让我了解到自己那么想不通。以为既然是空,何必去努力做任何事呢?随随便便过生活才是浪费生命。随缘就是把自己本分做好,不执着于结果。
此外,师父也告诉我们痛苦是能分开的。痛是身体的感应,苦则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在这营里,发现自己一直一来都很少关心别人。朋友之间发生什么事也察觉不到。希望能够多观察别人的心情。
师父说心经的重点是-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照见五蕴皆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知是否鹤鸣禅寺好像家还是太累了所以一会儿就睡觉了。发的梦也不吓人 ,睡得安稳。由于人数少的关系所以洗刷时很轻松,吃饭时可以聊天,行程也不紧奏。早上也有爱心早餐,晚上有冷气吹,加上师兄们的照顾,真是幸福呀!
还有,很重要的 是我们新理事有机会带早课!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回想当初老师要教我们敲木鱼、敲引謦带领大人们诵经,结果没有人敢举手。老师之后就点到我,可是因为敲得 不好,所以老师干脆自己敲。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在大众面前敲木鱼。心里很紧张,抓不到节奏。失误连连让我感到压力,但杏林的稳定引謦声让我慢慢恢复平静。由于我和杏林是第一组 所以形式有点乱。之后的两组也越来越进步。
禅修 — 我无法集中精神。心一直乱七八糟,跟自己的妄念大战。
我觉得分组讨论+呈现这个环节很不错,让组员们互相讨论关于所上的课。讨论时会发现自己的理解程度还不是很高。呈现的时候更能突现自己的不明白。师父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明白可是不能说出来的意思是不是真正的了解。”(不是原版)
以前会很坑拒念经 ,但 由于师父的解说以及带早课的关系,开始觉得经很动听一下。
最后,希望可以举办像这样的佛法营给予其他的同学。

秀华合十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物理学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一路以來,遇上的人,很多都嘗試在問,佛法科學么?佛法有什么證據么?佛法是很玄的東西等問題以及疑問。一下就介紹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资料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 k0 k) T2 s3 Y5 J# y; T& o$ O5 [0 A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
发表时间: 2009-03-30

序言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 u4 z" C, R7 \3 v% `4 r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奥修(OSHO)中文社区-静心,爱* \4 ?$ l3 T/ t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 j! L" c" [+ B
【中 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 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 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 M R8 d5 M l2 d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Osho. S+ d" G2 ?4 `
我们 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 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 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奥修(OSHO)中文社区-静心,爱1 s3 f& n6 ~9 u/ R/ Z+ _6 N
你可能会问, 究竟什么是物质?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b9 S/ `; B9 }0 z- h+ y" B- }& ?早 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 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Osho; b8 i( E+ a% A/ e- {2 F/ Y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 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 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 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aoxiu.com; q$ x0 U: I" z* q$ T4 c& I d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1 a3 s' G# H% S. F' D5 K- N* u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奥修(OSHO)中文社区-静心,爱& M1 f+ ]- H9 t2 J, x5 z9 A/ z( A
想象 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 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 些。

aoxiu.com& K1 a* C: Z/ ~3 D2 K2 m/ d a+ G
当物 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 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品质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 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 k4 [/ k; Y8 [6 O% Z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aoxiu.com0 ~+ _9 b: _2 n7 X5 z
与此 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 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 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 ——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 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 a1 E6 v9 L4 V, \5 n) h
不仅 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 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 ×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 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 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 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 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 r. l- k* D& ]* ]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3 R9 B% Y e# a( y" x* u# _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2 ?, U; J( T* k" t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什 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 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 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 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 ?* [* y) i3 G" L( O: d/ j弦 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 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品质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

Osho$ W! A5 D$ G- p! B
有人 会说, 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 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 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 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aoxiu.com; k3 @. V8 P: a( B
有人 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 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 H' Z3 ?' L8 u6 U9 h6 ], J
在弦 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 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 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 境界!


6 K$ S) w& f/ \2 u5 Z. V有 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 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 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 z+ o2 j8 M4 A* g6 x+ F/ `& @+ X奥修(OSHO)中文社区-静心,爱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 t3 [0 h( m0 r/ `- c( X; `0 ~5 L) G我 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件,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 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Osho9 L" G: [! I9 H: f: r$ a
再举 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 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 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 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 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2 Z7 p" r0 B( R( h1 w
缘是 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 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 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细心照料, 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 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 生作用, 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 甚至消失了, 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 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尽而灭。”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 S5 \" P( R5 ?8 L5 }9 L8 D" M6 c5 e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Osho,奥修,静心,爱的艺术,Meditation& ?# V+ X; m+ [. L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1 `; I) n; | i! b$ D* b8 N奥修(OSHO)中文社区-静心,爱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7 U, ]6 Y: i/ i/ E; O J w% D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 ?# O. H, a( {5 E4 \# c1 }& S: T这 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 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 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 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 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 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 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 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超鋒合十。

2009年7月12日星期日

寻获法喜

佛法营和传承营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圆满结束了,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法喜的感动。感激因为各理事的配合和牺牲快乐假期,感激新理事们的出席, 还有要感谢师父的慈悲为我们开课, 如果少了任何一样“因”这个营就不能如期的进行了。 想当初,假期了那么久还没有听到佛法营和传承营的消息, 我还以为这次营也是难产了。 不过,多亏有几位理事的坚持下,我们还是成功了。

从集训到开营前一天,内心都一直在争执,想到底这个营能够办得成功吗? 到底我该不该来办这个营?新理事能够从这个营学到什么等等的问题。不过,这种种问题在晚上的分享会中我得到了答案。理事们之间的互相信任,了解关心对方的那份心,和办活动的目的,这些肯定的答案让我相信我所作出的选择是没错的。选择走bf这条路是正确的。

看到每个踏进鹤鸣禅寺的营员,我就想起当初的我和他们都一样,不知为何被选上担任理事,不知为何要参加佛法营那么麻烦。不过,经过几天的参于后我慢慢发现到他们有所成长,从不懂到认识,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实行。这些改变让我感到无限的欢喜,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走了 bf 这条路长达一年后才慢慢发觉学佛的欢喜自在,把佛法引用在生活上是那么的快乐。新理事们,学佛之路并不好走,不过你要记住,你身边还有很多法侣们陪着你走完这条路。

在这佛法营中,“心经的智慧”我才发现到自己的不足,很多名相上的词虽然已经学过了,但我还是似懂非懂, 不能够完全地解释出来。有些东西虽然懂了,却没把它用在生活上。看来自己真的需要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加油!我相信各位新理事,在传承营应该有所体验,在担任理事这期间好好学习,充实自己,希望你们能在学佛路上找到法喜。

诗云合十

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精进度懈怠!

参了这两个营后,刚好是新学期的开始,第三年比之前两年来得沉重,也来得忙。虽然比较沉重了,可是感觉上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前进。可能是因为佛法营让我更想精进,不想懈怠吧!


感觉上,面对人事物也比较自在,因为万物皆是空,事事都是因为因缘和合才触成的,我们何必那么执着呢?没执着就不会产生苦啦。。。了解了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感觉上更了解为什么自己存在这里,凡是有因必有果。自己的修行不够,还要堕轮迴之苦。世事无常,无我,要涅槃就要一直不停的修行,当然我们要以般若来当指航。而且精进能度懈怠,每当我想懈怠时,我就会想到这个句子。


每参加一个佛学营,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是我想我比较钝根,吸收的能力没那么快,要一直听一直学,有input有output才能真正了解,并运用在生活上。所以我发愿要不断的精进!

留下来传承营让我感受到大家对我的温暖,真的很感动!看着大家对佛法的感动,我也很感动!虽然没参与游戏中,可是也可感受到大家那份体会,也从中学到更多!愿新的理事们能一起走向他们的目标,弘扬佛法,同时自己也能法喜充满!

要找到生命中的朋友不容易,可是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不要只是奢望别人给予我们什么,在他人低落时,我们应拉他一把,互相扶持着。同时要学会感恩,时时以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人事物,生活变得更美好!

学佛真的可以很有趣,很生动,很生活化;大家都很有创意,很有活力而且都很棒,真的很高兴可以和大家在一起!愿菩提道上共同精进!感恩一切众生,让我有这个因缘继续修行!

佩吟合十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学习成长

我近一个多月来的阴郁心情于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渐扫而空。且,我还找回了久违的感动。原来,我没做错抉择。虽我看来是牺牲了自己最后数天的学校假期。但,其实,我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之前,我曾想过扮失忆,假装没有集训、佛法营与传承营这些事儿得我去参与。说穿了,还不是自个儿的惰性在那里作祟。而,恰巧的是短讯于转传的过程中出了差错,没传到我这边来。既然没消息,我就更加不想去理了。后来,晓文见我迟迟没回复,才直接传短讯给我。就这样,我就只好硬着头皮回去吉隆坡。这或许是为了责任,也或许是为了要沉淀一下心灵。
然,这些过去的怠惰已不重要矣。二,最重要的是大家接下来几天的学习与成长。这是真得很美好的一个过程。当中有笑也有泪(诗云在谈这一年来走过的种种时不禁热泪满眶。),充满着年轻人对法的坚持和对新理事的衷心期许,令我这个对生命不多热诚的人感到分外感动。
可不是嘛!一从集训开始,仅仅几人的理事虽然有点人力单薄,却在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一点工作之下,努力地把这两个营给办成了。我不敢说这两个营是一百分的,却深信大家的诚意是一百分的。
珮珊、晓文、碧莲、诗云、丽婷和洁宁,谢谢大家在筹备这两个营所付出的心力,而能让我感受到一起办活动的欢喜。毕竟,在过去一年里,BF活动的难产已将众理事的意志给磨灭了不少。难得这次把营办成,实乃可喜之事。此多亏于大家,特别是珮珊的坚持,才能让大家一同有所成长。佩盈,虽然你非BF的理事,却肯陪大伙儿一同走过佛法营和传承营,一同成长。你对佛法的热诚是大家学习的动力。
文斌、芝荫和金銮,我于此也谢谢你们一同来到传承营见证新一届理事的正式上任。你们皆见到一年前的我们了吗?当时,我们算是有点懵懂地当上理事的吧!到了此刻,我们已换了角色,从那个在凌晨时分被人叫醒的变成这个在凌晨时分叫醒人的;从那个蒙眼摸黑玩游戏的变成这个在黑暗中捉弄人的;也从那被期许的变成这个对新理事有期许的。请大家看回从前,再与现在此刻的我们比较,我们会发觉自身的成长。或许,在这一年来,大家有所失去(少了念书时间)。但,这些失去与这些成长相比是如斯地微不足道。而且,这些是大家共有的学习成长中的记忆。
在佛法营里,筹委和营员都有所学习。《心经》得确是内含深意的一部经。传华师父讲得真的很用心;大家亦学得很用心。这可叫我不敢懈怠。虽然,有时候,我有点昏沉而无所用心。可是,幸好有大家的帮助,我才能明白那些我搔破头也想不透的东西。我想,这次,我是真的有所成长。听到他们说我已不如以往般畏怕与人眼神交替,也比较会发表意见了,我心头其实起了温暖之意。
至于传承营,我觉得它的重头戏是那些游戏。通过游戏,我们看到那种团队中应有的精神和凝聚力。这对于新一届理事来说极其重要。他们还有整一年的时间并肩作战,得互相扶持一起走下去。加油吧!
末了,无什么了。惟望大家继续好好学习成长。惜缘哦!

宝丽合十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肺腑之言

终于,佛法营和传承营圆满落幕了!看到了参加的学员与筹委们都有所得,感到非常欣慰。
先说佛法营吧,由开始的筹备,到后来开始了,也只有区区几个筹委,营员也不多。但,就因为人不多,才给我们一个机会认识彼此。每天上课,小组讨论,一起作务,好充实的生活啊,鹤鸣禅寺已经是我们心目中的家。
这次的营队,筹备得相当顺利,感恩师父的慈悲,一直包容我们的不懂事,还有筹委们的合作,营员们的配合,佛法营才能顺利完成。
诗云,感恩你愿意承担膳食组,天天帮我们拿饭,还有早早就起身煮“爱心粥”给我们,虽然批评声不断,但,你还是慢慢有进步了。从前的你,粗枝大叶,只会嘻嘻哈哈,现在终于看到你感性的一面,对于BF,或许你觉得帮不上忙,但是,你已经付出很多。现在的你,在小组讨论时,也勇于分享,看到了你的进步,要继续加油哦!
珮珊,感恩你愿意承担营长,也感恩你的精进,让懈怠的我,也不敢怠慢。在你身上,看到了佛法给你的法喜,你一直很努力的劝人学习佛法,让很多人,包括我也自愧不如,因为我还是很难放下自己。这个营后,终于明白,分享佛法的好,还有找回当初办活动的喜悦,还好有你,如果不是你的坚持,或许,这个营会难产。
洁宁,感恩你这位课程组。你总是很守规矩,又守时,是我们的纪律长,哈哈。当我们稍微松懈下来,你就会提醒我们,虽然你有事提早离营,但还是会时时关心我们的状况。
碧莲,感恩你最后还是来了,你也像洁宁一样,会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还有在最后,承担了传承营的营长,因为有你,我们的传承营,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宝丽,还好最后直接传短信给你,不然你也不会收到消息。在营里,也看得出你的进步,在小组讨论和呈现时,会带动大家,也没有那么拘谨了。
佛法营结束的前一天,营员们的FEEDBACK,看得出他们的成长,也学到很多东西。原来,看到自己办的活动,让大家学到东西,是那么感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在BF那么久了,那种法喜的感觉,现在又一点一滴的回来了。
佛法营一结束,传承营也立刻开始了。加入了很多游戏,因为想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很多东西,是文字语言上解释不了的。新理事的接棒,意味的我们也要卸任了,但我们还是会继续一起搞好BF。新理事们,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最重要是有所学习,希望你们会感受到佛法带来的感动,你们要加油!

晓文合十

大家的成长。感恩。

佛法营和传承营告一段落了
缘聚缘散
再棒的营
还是会有结营的一天

这一次的营
心情就一直保持在感恩里
第一次觉得
原来自己是那么地容易
被其他人的一举一动所感动

当了理事一年
终于
鹤鸣禅寺变成了我心中
真正的家

想记录一下
自己看到大家的成长时的
心情

阿wong 的成长
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从之前的粗枝大叶
到后来比我还要细心
做了还要多的东西
从之前对佛法的无所谓
到后来的可以站出来
与他人分享
看到她的成长
我不禁会心一笑

和阿wong性格相像的丽婷
在一年前参加全营后
当时的她
仍然不会特别对佛法有兴趣
后来机缘巧合下
被带入我们的理事会中
一整年下来
因为没有办什么密集课程
对佛法还是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这一次的佛法营
她真正感受到了法喜
我的心
是那么地感动

佛法营期间
我才看到仕强
原来在全营中得到的
比我预期想象到的多还多
他感受到了
我当初感受到的感动
看到他的成长
看到多一个来学佛
之前再多的辛苦
都是值得的

其他的营员们
虽然对佛法还仍然是
懵懵懂懂的感觉
不过看得出
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对三宝有信心
感受佛法的好
再次感到
办佛法营的感动

除了看见大家的成长之外
我们这一年之间的法情
也在这几天里
慢慢地增进
慢慢地建立起来
感恩有大家
成就这次的佛法营和传承营
因为有大家
我们才可以将慧灯传下去
因为有大家的付出
我们的营才可以成功

但是
真的很想跟大家说
对不起
因为有时候自己的执著
有时候自己的不体贴
让大家难受
辛苦了

也想和师父说对不起
一直无限量地包容我们的过错
包容我们的不守时
也无限感恩师父的慈悲
给予我们的高度配合
和包容我们的无法无天
和自以为是

师父
大家
真的对不起

也希望我们大家
可以在菩提道上再一起学佛



~~感恩一切的因缘,让我们终于做到续佛慧命的工作~~

净珊合十

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扫。心

今天终于,提起精神,把已经几个月没有抹的客厅给打扫了。。。

唔。。。那桶水真的是惨不忍睹。。。非常的黑,可以与墨水媲美。。。哈哈!!

在扫着的当儿,看着方块白色的地砖,仿如一片片的田地。。。这一片片的田地,实在是太久没有打理了。。。杂草丛生。。。唉! 就比如当初辛苦翻地、播种的地,在没有细心打理之下,就变成荒地了、就被打回原型了。。。那么,当初,为什么还那么不辞劳苦的去播种呢?浪费心血。。。。

话说回打扫客厅,虽然,我只是扫地和抹地而已。。。但是,我一共扫了三次地,抹了两次地。。。哈哈!因为地上实在是太脏了。。。当我扫地一遍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可是,当我抹第一遍的时候,呵呵。。。还没有抹完十分之一,那桶水就有一些黑了,抹了大概六分之一,水的颜色就如凉粉水一样;还没抹到二分之一,墨汁出来了,可以写墨字了。。。哈哈哈!!

我们都不愿去面对,大家都认为自己很忙,结果没有人愿意打扫客厅;我呢,也只是扫扫地而已,很少抹地,因为很麻烦、很浪费时间。。。。。。而在大家都不愿意承当下,灰尘也越积越多。。。脚踏在上面,都很不舒服、脚底也很容易脏。。。大家都知道很脏,可是都没有人要去解决它,就这样搁置它,希望有一天它自己会变干净或者希望其他人会去处理它。。。是这样的吗?你不去面对处理,它就会自行解决吗??真的吗?

我,花了几个小时,才把它打理得比较像样,虽然不是一百巴仙干净,可是尚可见得人的。。。呵呵。。。想想看,如果把那几小时除起来,也相等于这几个月来的打扫的时间。。。天天打扫不是更好吗?每个人都开心,不必等到灰尘堆积如山后才打理吧。。。如果真得很忙,至少一个月打理一次就好。。。如果其他人愿意分担,那就如虎添翼。。。哈哈!!每天一点点。。。灰尘说再见,噢,不是再见,而是拜拜。。。哈哈!!不要再见咯。。。。嘻嘻。。。

灰尘,就好像我们遇到的问题;地上的砖块,就比如我的心。。。有多久没有打扫我的心了?已经生很厚的灰尘了也没有察觉?还是不敢、不想面对???接受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你做到了吗??加油哦!!
就好像那些灰尘一样,越拖越久的问题,越需要时间、精神、耐力、体力去解决它。。。今天,你已经领教到了,哈哈!怕了吗??

在打扫的时候,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自作自受,谁叫你平时那么懒惰,本来就应该至少一个星期抹一次地的。结果,却是几个月才抹一次地,搞到自己身疲力尽,腰酸背痛。。。

在扫着的当儿,无名火即将爆发,马上有一把声音说,都是逃避惹的祸,如果你乖乖的去做,就不会有今天了。。。哈哈! 是的是的。。。唯有继续努力的打扫着。。。不要怨人,要怪的首先是自己。。。

在打扫的当儿,看到地上慢慢的变回原来的样貌。。。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明显的看得到,当我用扫把扫了一遍后,地上的一层乌黑也被扫掉了,变白了一些。。。被我用拖把抹过的地,跟旁边尚未被我抹过的比较,很显然的是比较干净亮丽。。。可以想象,灰尘是多么的厚。。。。。阳光,让我把灰尘看得更加清楚。。。

现在,它在白白净净的地上,感觉很舒服。。。 :)

以后,要勤力一些咯。。。不要等到堆到生蜘蛛网才来打扫;心,要每一天都打理。。。不然,心死了都不知道。。。哈哈!! 辛苦播种的田,要经常检查、打理,以免枉费心机。。。

突发奇想:我们就如父母辛辛苦苦播种、培养的种子;现在,长大了一些,是不是个更加的要好好努力修养,然后培育下一代,让这个好的种子可以传下去?不要培育下一代也可以,好好的打理自己的"菜园"就好。。。

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

2個虛擬圓(很棒的文章)

我們都希望在廿一世紀,有更多彩的人生;有更豐盛的經歷,但是這樣的美夢是否一定會成真呢?這樣的期待是否一定會實現呢?

在這樣的自我對話之中,不覺又聯想到一個我和許多學生都喜歡的益智遊戲,這個遊戲的規則很簡單──「請用一筆畫完四條線,這四條線正好穿連下圖之九個點,且每點只能被穿越一次。」



遊戲紙發下去之後,大家都會很努力的玩,尤其從沒有玩過這個遊戲的同學更是興奮,努力連了半天,興奮中慢慢滲入了疑惑─



「咦!奇怪,怎麼總是有一個點連不上」,一位同學望著自己的遊戲紙托腮苦思。

另一個同學側頭過去看了他的畫法,說──「我才慘呢?我畫了半天還比你多漏了一個點呢?」原來他是這樣畫的──



此時另一位同學興奮大叫「我有答案了」大家湊過去看,他的畫法是:



馬上有同學提醒他──「這樣畫不行啦!因為規定是要四條連線,你的四條線又沒有連在一起。」接連碰壁之後,有的同學開始對規則提出質疑──「老師五條線行不行?」

「不行!」

「老師四條線一定都要相連嗎?」

「沒錯」

「非要一筆畫不可嗎?」

「對!」

既然規則沒得商量,同學們只好識趣地再埋頭苦思…大約又過了煮一壺咖啡的時間,終於有同學興奮大叫「我有答案了!」

我立刻請他上台,打開投影機將一張遊戲紙投射在白板上,請他將結果秀給大家看,只見他手起筆落一下就畫好了



台下有驚嘆聲、也有抗議聲,我先請發出抗議聲的同學表示意見──

「老師,這不算啦!」

「為什麼不算?」

「因為他把線畫出框框了嘛!」

「請問規則中有沒有任何和框框有關的規定呢?」

「哦!好像沒有哦!」他似有所悟。

「既然沒有,那麼剛才這位同學的畫法,可不可以算一種答案呢?」

「當然算啦!」剛才先發出驚嘆聲的幾位同學搶先回應。

我順勢作一個現場調查「請問剛才有多少同學在努力求解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將線畫出框框過?」

約有95%的手都舉了起來。

「其實你們都很正常,因為大多數百思不得其解的人都是受限於那個框框。我這樣說絕非安撫之辭,因為我也曾經和大家一樣受困在框框之內。」

話鋒一轉,接著我請問大家「請大家想一想,這個框框倒底是什麼?」

「老師我覺得他代表一種先入為主且沒有經過驗證的想法。」

「怎麼說呢?」

「因為雖然遊戲規則上,沒有提到框框,但是從一開始我就自以為不可以超過框框!」

「好極了!讓我們用掌聲謝謝這位同學精彩的分享,好不好?!」

熱烈的掌聲之後,我再請問大家──

「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周圍都有一些框框,那麼這些框框是怎麼形成的呢?」

「老師,我覺得框框可能是由 “成長的背景” 構成的。」

「沒錯,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呢?」我繼續鼓勵他們

「 “價值觀念” 是否也會和框框有關?」

「能不能請您舉個例子?」

「像我爸爸本性很節儉,所以他就對我買最炫的手機很有意見。」

「所以都是你爸爸不對囉?」

「以前我是這樣想,可是現在我覺得反而可能是因為自己跳不出那種追求時髦的框框。」他的一席話引起不少同學的共鳴,我真為這群學生的自省能力感到驕傲。

為了讓同學能有更多的參與機會,所以繼續鼓勵他們──

「還有沒有一些構成框框的因素呢?」

「老師,“人生的經驗” 算不算?」

「對, “人生的經驗” 和框框的確息息相關,尤其 “過去成功的經驗” 更會對框框形成 “正增強效應” 。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 “成功” 會強化框框的約束力呢?」

「因為成功會帶來掌聲、喝采與榮譽,而這些感受又特別甜美,所以只要一想到這些甜美的記憶,人們也許就會情不自禁的Copy以前的成功作法。」

「所以框框就開始愈來愈牢不可破?」

許多同學都點頭認同…

「所以不僅失敗為成功之母,如果我們繼續陶醉在成功中,說不定成功也會成為失敗之母呢!」另一位同學馬上舉一反三,為框框內隱藏的危機下了一個清楚的註解。

「這位同學講的好極了,所以最後我們不妨來想一想,如何才能跳脫框框,在成功之後繼續超越呢?」

一陣沈思之後,有位同學舉手發言:

「老師我有一點想法,不知道可不可以到白板上畫出來給大家參考?」

「當然好啊!」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在剛才前一位同學所畫的圖上,又用虛線加上了兩個圓



他畫完後,我立刻問他:「能不能請你把加上兩個圓的想法告訴大家?」

「我非常認同剛才大家對跳出框框的看法,但是令我感受更深的是──我若能早一點看出框框之外這兩個虛擬的圓,說不定我早就能想到這個遊戲的解法了。」

經過他這樣一說明,全班才發現原來這個九點連線的益智遊戲,是要加上 “兩個虛擬的點” 才會迎刃而解,這真是一個既有趣、又高明的看法,大家情不自禁地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我順勢追問下去──

「那麼,請大家想一想這 “兩個虛擬的圓” 又代表什麼意義呢?」

「老師,因為這些虛擬的圓都在框框之外,所以我覺得它似乎可以代表我們自己以外的資源。」

「能否舉例說明?」

「譬如 “虛擬的圓” 就是我爸爸的Money。」全班哄堂大笑,我真喜歡這群同學在認真思考之餘仍不忘嬉笑的學習態度。

「如果你老爸的股票都變成水餃了,他已經沒有多少Money可以成為你的助力了,那麼這些虛擬的圓還可能代表什麼呢?」

「老師,我覺得它還可以代表我現在尚未擁有的知識。」

「好極了!所以這就是身為知識分子就要終身不斷學習的道理,除此之外虛擬的圓還可以代表什麼意義呢?」我繼續鼓勵大家……

結果,在下課前,我們發現 “虛擬的圓” 還可以是:

接納別人的建議(特別是批判式的意見)

勇於嚐試的好奇

不再虛妄的坦誠

擁抱未知的熱情

欣賞別人的謙虛

融入天地的謙卑

……………………

……………………

……………………

願我們能在虛擬中謙虛、在虛擬中超越、在虛擬中樂觀、在虛擬中進取,這樣虛擬的圓就會慢慢充實,直到圓滿了另一個新的世紀。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BUDDHISM AND ASTROLOGY By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Share with u "BUDDHISM AND ASTROLOGY". Feel free to go this link:

http://www.what-buddha-taught.net/Books6/Dhammananda_Buddhism_and_Astrology.pdf.


Page 1
BUDDHISM AND ASTROLOGY
By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Introduction ( by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

Ever since man began to observe the world and its surroundings, he has suspected that
there is a link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stars. He has felt that their movements influence his life and as a result thinkers from every culture have tried to explain this relationship and find some meaning in i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Buddhist point of view regarding this fascination of man with the Universe. Buddhism rejects the cold scientific attitude of materialism towards phenomena. It also warns the ignorant against total enslavement to the workings of the external powers. It advocates an intelligent attitude towards our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e stars.

Buddhism and Astrology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ime man ha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stars and he has
always tried to find some links between them and his own destiny. His observation of the stars and their movemenst gave rise to two very important areas of study, namely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Astronomy can be considered a pure science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distances, the evolu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tars,
their movements and so on. Of course all these calculations are always made in relation to planet earth and how these interplanetary movements affect mankind on a physical level. Modern astronomy seeks to find answers to the still unanswer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origin of man and the final, possible end of his existence as a member of the human race. It is fascinating area of study and our new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galaxies has put much pressure on many religions to evaluate their old-age postulations regarding a creator and the creation of life.
Buddhism does not face any such dilemma, simply because the Buddha did not
encourage his followers to speculate on things which were beyond their comprehension.
However he has made many allusions which in the light of our new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science, shows us that the Buddha was very much aware of the tru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that it was never created in one glorious moment, that the earth is merely
a tiny even relatively unimportant speck in all space, that there is a constant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and that everything is in constant motion.
Astrology, however i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area of study altogether. Ever since early
man began to think, he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verse.
When man developed from hunting to agriculture, he began to notice a link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through the year and his own activities of planting, harvesting and
similar projects. As he became more sophisticated he was able to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and he invented time, dividing it into years, months, days, hours, minutes and
seconds.
He associated this knowledge with his existence whereby he felt that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own life cycle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planets. This gave rise
to the Zodiacs - the apparent path of the sun. It contains twelve constellations. A study
of these move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human being’s personal life is called a horoscope.
1

Page 2
The study of astrology involves a grea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 ability to
assess planetary movements precisely, together with an insight into the seemingly
unexplainable phenomena in the universe. There have been many brilliant astrologers in
the past and some exist even today.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an even larger number of
charlatans who give astrology a bad name. They hood-wink people by predicting
seemingly true events about their future. They make large sums of money by exploiting
the ignorance and fear of the gullible. As a result scientists scoffed at astrology and did
not depend on it. However their hostile attitude is not really justifiable. The main
purpose of reading a horoscope should be to give one an insight into one’s own
character, in the same way that an x-ray photograph can show the physical make-up of
a man.
Statistics have shown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un in the signs of the Zodiac accounts
for the birth of unusual people during certain months. Certain crimes have been found to
correspond with Zodiac signs in which the sun is moving during certain months of the
year.
Thus an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lationship will help a man to plot his life more
meaningfully in harmony with his innate tendencies, so that there is less friction as he
goes through life.
A new born baby is like a seed. It contains within itself all the ingredients which will make
him a similar, yet completely different individual from all fellow human beings. How his
potential is developed depends like the seed, on the kind of training he receives. The
nature of a man born within him, but his own freewill determines whether he will make
really good use of his talents and abilities. Whether he will overcome his potential for
vice or weakness depends on how he is trained in his youth. If we recognize our nature
– our tendency towards laziness, irritability, worries, frustrations, wickedness,
cunningness, jealousy – we can take positive steps to overcome them.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problems is to recognize them for what they are.
Astr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indicate our inclinations and tendencies. Once pointed out we
must take the necessary steps to chart our lives in a manner that will make us useful
citizens of the world. Even a person with criminal tendencies can become a saint. If he
recognizes his nature and take steps to lead a good life.
A horoscope is a map drawn to shown the karmic force man carries, calculated from the
time of his birth. The force determines the time of birth and knowing this time, a skilful
astrologer can accurately chart a man’s destiny within a given life-span.
Everybody knows that the earth takes approximately one year to move around the sun.
This movement, viewed from the earth, places the sun in various zodiacal areas during
year. A person is born (not accidentally but as a result of karmic influence) when the sun
is in transit in one of the twelve Zodiacal signs.
Through the horoscope, the map of your life, you can determine certain times in your life
when you have to slow down, certain times when you can push yourself to great levels
2

Page 3
of creativity, and certain period when you have to watch your health and related
activities.
The question most people ask is whether Buddhism accepts or rejects astrology. Strictly
speaking, the Buddha did not make any direct pronouncement on this subject because
as in many other cases, he stated that discussions on matters such as these do not
pertain to spiritual development. Buddhism, unlike some other religions, does not
condemn astrology and people are free to use the knowledge they can get from it to
make their lives more meaningful. However, if we study the Buddha’s teaching carefully
we will come to accept that a proper and intelligent understanding of astrology can be a
useful tool. Modern scien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a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human being and the
vast workings of the cosmos. We know for example that there is a close link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the moon and our behavior. This is seen especially among mentally
disturbed and abnormally violent people. It is also true that certain sicknesses like
asthma and bronchitis are aggravated when the moon waxes. There is therefore no
reason for us not to believe that other planets can also influence our lives.
Buddhists accepts that there is an immense cosmic energy which pulsates through
every living thing, including plants. This energy interacts with the karmic energy which
individual generates and determines the course that a life will take. The birth of an
individual is not the first creation of a life but the continuation of one that always existed
and will continue to exist so long as the karmic energy is not quelled through final
liberation in the unconditioned state. Now, for a life to manifest itself in a new existence,
certain factors, namely seasons, germinal order and nature must be fulfilled. These are
supported by mental energy and karmic energy and all these elements are in constant
interaction and interdependent with each other resulting in constant changes to a human
being’s life.
According to astrologers the time at which a person is born is predetermined by the
cosmic energy and the karmic energy. Henc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life is not merely
accidental;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s karma and the
universal energy force. The course of a human life is predetermined, cause partly by a
being’s own actions in the past and the energies that activate the cosmos. Once started,
a life is controll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orces even to the moment at
which a birth takes place. A skilful astrologer then, as one who understands cosmic as
well as karmic influence, can chart the course of one’s life, based on the moment of the
person’s birth.
While we are in one sense at the mercy of these forces, the Buddha has pointed out a
way through which we can escape its influence. All karmic energies are stored in the
subconscious mind-normally described as mental purities and impurities. Since karmic
forces influence one’s destiny, a person can develop his mind and negate certain evil
influences caused by previous bad kamma. A person can also “purify” his mind and rid
himself of all karmic energies and thus prevent rebirth. When there is no rebirth, there is
no potential life and there will consequently be no “future” existence which can be
predicted or charted. At such stage of spiritu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ne will have
transcended the need to know about his life because most imperfections and
unsatisfactoriness would have been removed. A highly developed human being will have
no need of a horoscope.
3

Page 4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psychologist and psychiatrists have come to
recognize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to the human mind than the hard core materialists
have been ready to accept. There is more to the world that can be seen and touched.
The famous Swiss psychologist, Carl Jung, used to cast the horoscopes of his patients.
On one occasion when he made an astrological analysis of about 500 marriages, he
discovered that the findings of Ptolemy, on which modern western astrology is based,
were still valid, that favourable aspects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moon of the different
partners did produce happy marriages.
The well-known French psychologist, Michel Gauguelin, who originally held a negative
view of astrology, made a survey of about 20,000 horoscopical analyses and found to
his surpris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ons studied coincided with
characterization produced by modern psychological methods.
The planting of certain tree and vegetables at different times of a year will produce
differences in strength or appearance of the plants. So there is no reason to doubt that
people born in certain times of the year will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people
born at other times. By knowing his weakness, failures and short-comings, a man can do
his best to overcome them and make himself a better and more useful person to the
society. It will also help himself a great deal to get rid of unhappiness and
disappointments. Going away from the country where a person is born, can help one
avoi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rs.
Shakespeare says: “ The fault is not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A
well known astrologer had said: “ The stars impel; they do not compel”. St. Thomas
Aquinas says: “ The planets influence the more elemental part of man than passions”,
but through his intellect man can arrange his life in harmony with the planets, and also
cultivate his inherent talents and manipulate them for his betterment.
But astrology cannot automatically solve all your problems. You must do that yourself.
Just like a doctor who can discover the nature of disease, an astrologer can only show
certain aspects of your life and character. After that it is left to you adjust your way of life.
Of course, the task will be made easier, knowing what it is you are up against. Some
people are too dependent on astrology. They run to the astrologer everytime something
happens or even if they have a dream. Remember, even today astrology is very much
an imperfect science and even the best astrologers can make serious mistakes. Use
astrology intelligently, just as you would use any tool which would make your life more
comfortable and more enjoyable. Above all beware of fake astrologers who are out to
cheat you by telling you not the truth, but what you want to hear.
Do not expect good luck to come to you or be handed to you easily without any effort on
your part. If you want to reap the harvest, you must sow the seed and it must be the right
seed. Remember, “Opportunity knocks at the door, but never break the lock to gain
entrance”.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如何分类

大家好!
菩提缘轩是一个属于大家的网站。如果你是BF的一分子,我们也鼓励你成为我们的作者之一。但是这里有很多link是靠label来完成的,为了方便我好管理,所以也请大家注意自己的label.

首先叫大家如何在这里label。

step 1: 选择label旁边的show all.

step 2: 请依照下列的分类选择你得label。

文章分享- 分享
行者心得报告或心得 - 行者行愿记, 然后加上(增上影响力或和合的修炼或行愿茶会)
国大分校 - 国大分校的详情(可以加上简介(缘起或历史),理事(理事名单),活动(活动表))
活动- 所有任何的活动。
(更新中)

step 3: 选择你要publish的日期与时间,建议最好不要在一天之内把分享全部publish出来,因为会让人看得来不及。

step 4: 按publish就可以看到你的文章了。

由于label会随着时间和情况改变,所请大家留意更新。
感恩!

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如何upload照片??

欢迎大家来到菩提缘轩《教学室》, 今天我来如何上载照片。

由于很多照片都有大家收着,所以在此教大家如何把照片upload上来给大家看!

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STEP 1: 由于我使用picasa来上传照片,为了方便也请大家用picasa来上传照片。首先,请到我们照片的网站 http://picasa.google.com/下载 Picasa 3。

STEP 2: 下载好了然后install,进入picasa,用bf的email sign in, email 是bfukmb@gmail.com, password 请向我索取,我会pm你。

STEP 3: 它会在你的电脑找出所有在你的电脑的照片。选择你要上传的照片,然后再按下面的网络相册。

STEP 4: 然后上传完毕就可以到 http://picasaweb.google.com/bfukmb 看看你的照片上传了吗?
注意:上传其实不难,而且很快,所以就请大家多多帮忙把活动的照片都传上来让大家欣赏!

感恩!

轩长:新智笔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some pics of wesak parade

不可思议:

话说看完走完游行后,时间已经不早了,晚上十点多了。再加上讨论如何回去,顺便在走回去的路程中观看尚未观赏的花车(我们从十五碑搭monorail到秋杰)。到了秋杰路,已经是十一点了吧。而,很幸运的是在我们护送溧娉回去后(其实只是靠近他家,Grand Season Hotel附近),马上有一辆巴士。W12出现,那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还打算搭德士回去的。真得很幸运,多谢佛菩萨的加持。。。皆因,在讨论的当儿,我发愿说我们要送溧娉回去后,然后才搭巴士回。。。而,在抵达秋杰路时,我的心里也拼命的说待会儿送溧娉回去后,会有巴士出现载我们回。。。这是一个小小的有愿必成的例子。。。或许。。。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时时刻刻往好的方面想、发好愿。。。佛菩萨会在一旁护着我们。。。行者啊。。。踏踏实实的走下去吧!感恩!!














photo taken by Wei Wen Ong, Camera of Penly Kok. :)

被别人成全

这次行者培训营--和合的修炼里我真的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这次我也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当了家长。当家长真得让我学到了不少,首先我们这一组的组员都很静,大家都非常的慢热。


但是热了之后就会变成这样了。



而这次的培训营用了很多游戏去经历。从这些游戏也看到了自己的惯性反应。很多道理其实自己是懂得,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体验。很多时候像我们这种读书高的人往往都是用知的心。很多人(包括自己)会说我知道就可以了,够了,或是自己知了就会了。但是却没有用真正的经历去体验它。也会因为这样反而苦了自己,活在理想或逃避当中。经历的时候虽然有很多碰撞,也会因为碰撞磨得体无完肤,可是磨玩了就是重生的开始 。之前有人告诉我,当遇到有人事问题的时候,最好解决方法就是不要跟人在一起,那就不会有人事的问题。自己一个人固然是擦不出火花,但已没有了突破自己的成长空间。

我们都常讲当遇到问题就会使成长,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些话真的是对的吗? 只有你真正的去做到经历了就会知道是对的。

和合修炼课程主要谈得是在与人相处,在组织里应该怎样处理。我常常搞活动,也常常遇到问题。这些问题的确让我成长不少。而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时时都要调整自己。但是调整自己的时候也会常常遇到我应该如何投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营业让我看到其实自己也没有真正的去关心别人。凡而是关心自己多一点。

有一个环节,我违反了游戏规则。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沾沾自喜,因我们做了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应该可以叫做创意。不过游戏过后,开始内疚了,加上助教的劝导,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做错了。自己在那个环节只是把它当成游戏来看,而且还明知故犯。就好像名指导我们这样做是会制造恶业的还敢敢去做。可能第一次做的时候是创意,但重犯了几次就不是了。而切当自己是在工作是这样的态度甚至会让别人丧失生命。

这里也让我体会到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我们往往都会在说话的技巧下功夫,而我们会忽略了说话,sms,email也好只是一个工具。我们也理所当然的当做我们所说的话别人都听得懂,但我们却没有去关心别人有什么苦处与难言之隐 ,甚至别人有很多限制。这些都是我们忽略的。这些都是我们会用我们过去的经验在给自己倚老卖老,结果却弄得自己苦不堪言。

平衡,关心,投入,默契!我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叙说一个好的组织应该有的成分,但是做起来就不只是哪几个字而已了。所以现在就是要去做来印证这一些时事。

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

《佛说善生经》--白话文

优婆塞卢荣章译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罗阅祗城,安止在歇崛山中,同住的出家信徒,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每天的清晨,都是佛教信徒化缘乞食的时候,佛和出家大众都穿着整齐的袈裟,捧着接受饭食的瓦钵,安详随步,进入罗阅祗城乞食。

  在同一时间,城中一家富户的儿子善生,到城外的郊野公园浏览,接着步入河中沐浴,跟着对不同的方向,东南西北和上下六方,致诚地作五体投地的大礼拜。

  当时佛刚巧路过,见到青年善生的情形,在行近他的时候说:青年!为什么清早在郊野公园中沐浴,向六方做大礼拜呢?你的名字怎样称呼呢?

  善生说:我是城内富户的儿子善生,父亲临死时,遗言训敕我:如果你要做大礼拜,就要向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循序敬礼。我每天都不敢忘记他的话,因此每日清晨来到这里,依着亡父的话去做表示没有反叛的心意,报答他过去养育我,还留下巨大财富,给我今生受用不尽。
  佛说:善生!每一个方向都有它的名字,这是确实的。不过我认为朝着方向礼拜的同时,需要明白其中的涵义,礼拜才有意义。
  善生:佛陀,你是世间伟大教育的大导师!希望慈悲为我说明白。

  佛陀:四方或六方,都有不同层次的涵义,其中有善的、有恶的,随着善的去做,将来自然获得善报。现生中得到人们赞赏,身死后生到天上,享受天福。随着恶的去做,必定得到恶报,今世可能被判终身监禁,死后堕落,承受苦果。例如杀害他人的性命、盗窃财富、奸淫异性、说谎话欺骗人这四种由身体、言说运作的都不是好事。再加上思想上贪婪、嗔恚、患得患失、胡涂无智就成为大恶事了。

  “思想不正确,身口行四恶,像下旬月亮,渐趋于黑暗。”善生!相反的思想、行为都是善良表现,像上旬的月亮,渐渐近于圆月。

  至于六方、是指由恶行引发,致经济财物上的损失:
一是酗酒。
二是赌博。
三是奢侈放逸。
四是沉迷歌舞。
五是常近损友。
六是懒惰好闲。

  善生!如果青年知道六种招致经济受损的途径,在身口意也没有刚才所说四种恶事和想念,而且常去供养人天。他是值得嘉许的,可以说是善根深厚,一定得到幸福的人生。

  酗酒一事,又另有六种过失。

一是虚耗金钱。
二是伤身易病。
三是醉后打闹。
四是丑名远布。
五是易嗔易怒。
六是日夜胡涂。

这样下去,经济上财产怎能不损减呢。

  赌博亦是一样,有六种过失,
一是财富日减。
二是胜了心仍不满足。
三是常给亲友们诫责。
四是人们不尊敬和信任。
五是常被他人疏远。六是常生不当取夺的心念。

这六件事是招致经济财产损减的原因。

  奢侈放逸亦有六事招尤。
一是不爱惜自己身体。
二是不爱惜财物。
三是不爱护家眷。
四是时常心神恍忽。
五是常做无谓虚耗。
六是夸张不老实。

  沉迷歌舞亦使大量金钱流失,
一是追求时尚的歌手。
二是沉迷舞伴。
三是爱接近乐队。
四是崇拜作曲家,演奏家。
五是迷恋鼓乐家。

这样生活下去,不做工作,只是花费金钱。

  常近损友亦有六种不是的地方;
一是你随便时便被欺负。
二是喜欢做不可以告人的事。
三是诱惑他人共做恶事。
四是意图谋取别人拥有。五是悭贪成性。
六是喜欢说别人的不是。

  懒惰问题同样有六种过失;

一是小有积蓄便不肯工作。
二是穷困亦不奋力更生。
三是冬天寒冷不愿工作。
四是夏日炎炎只爱清凉。
五是日出时不起床。
六是日落后倒头便睡。

这样懒惰生活,全无生计,有钱也活不得几年的。

 “沉溺杯中物,相伴唯酒友,费时兼失务,金钱日日损。
  赌博易沉迷,一掷掉千金,但谈博奕事,贫穷不自知。
  奢侈不自量,常对人夸张,应用都不用,致家破亲离。
  迷歌舞嬉戏,心意常恍忽,不务生计业,财富自枯干。
  随恶友招损,习惯卑劣事,为世人嗤笑,经济亦自损。
  懒惰不工作,日夜爱睡眠,卑劣不更生,劣性自招损。
  若无上六事,更不管寒暑,负责勤工作,事业无不成。”

  善生!当你察觉下面四种情形,就要提高警觉;
一是对你敬畏和服从。
二是向你说好话。
三是对你故意恭敬和随顺。
四是交上见解不正确的伪君子。

  对你敬畏和服从,可能有四个目的;
一是先令你信任他,然后做达到他想做的事。
二是用小动作掩饰他不轨企图。
三是他对你害怕,假做亲善。
四是有企图,故意来接近你。

  向你说好话,亦能有因由的;
一是顺从自己善愿来实行。
二是以已善行远离厄难。
三是先发制人,不让他人先给你好印象。
四是发生危险事情,寄望藉此善行得到分隔。

  故意恭敬和随顺,或者是为下面四事;
一是先对你欺诳。
二是希望将来对你欺诳。
三是现在进行对你欺诳。
四是此后如见你有过失,便籍口滋加责骂。

“上面四种事,青年当觉察,损友应远离,如避诸恶兽。”

  善生!有四种事情,可以常常亲近学习的。一方面自己得益,亦可以保护他人:

一是少谈是非。
二是慈爱。
三是帮助他人。
四是向同一目标工作。

这四方面的事情,如果能够不断进步 ,是双方都得到利益,因此要多亲力亲为,和它们锲而不舍。

  善生!防社会不良习气的增长,使人们安稳健康,亦有四种可以做的事:

一是遇到他人企图做坏事,善巧地使他们不能成功。例如对小偷准备盗窃,便把门窗锁好。
二是自己的说话和行为,都和世间道德标准不相违背。例如仁、义、礼、智、信等。
三是时刻心存慈爱,向佛慈心学习。
四是多谈正确的事理,鼓励人们走上康庄大道的人生。例如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实性。

  另外还有四种:

一是他人微有善举,乃至行为正直,都心生欢喜。
二是听到他人口出恶言、和说不符合事实的说话,甚至有不当的行为,内心都为他们担忧,设法去开解。
三是对国家、民族、社会中有道德善行的人们,加以称誉和赞叹!
四是对一般扰乱人心、做成社会不安的言论,自己能抑制过激做成冲激,亦想办法加以制止。

  帮助他人简单亦有四方面:

一是多方面引发,终日放逸无聊的人,产生不同的兴趣,使生活有寄托。
二是使他们明白放逸的生活,除了不必要消耗财产外,对个人道德、人格的财富,同样招致损失。
三是在他们放逸生活上,可能在对心理上、对自己生命和外面环境、产生不安的情绪,加以辅导。
四是尽量制造机会,接近他们,安抚他们的身心?走上健康人生的途径。

  对同事或同一目标工作的人,有四方面要勉励自己去继续做的:

一是为了帮助他们,不惜牺牲性命,例如军人拯溺和扑灭水火灾等任务。
二是在经济上的资助,不吝惜财宝。
三是在他们有所顾虑的时刻,给以鼓励和安慰,消除心理上的畏惧。
四是当他们无意或企图犯错的时候,婉言劝谏。

  “防止不善行为的发生
  不接近偏激言论或行为的人
  增长学问和美好品格
  多亲近有道德和智慧的前辈
  要实际帮助到他人
  必须一起共事同一的工作
  身心善良的人
  是我们应该接近的
  如同婴儿在偎依慈母
  慈母爱心是平等
  过于星星、月亮、太阳的光辉
  普照世间上的人”


  善生!六个不同方向,可以将人物来代表的:

一、父母象征东方,他们养育我的成长,如同日月升起进,大地才有光明。
二、师长象征南方,启导知识和人格的成长,有如南风的温和清凉。
三、丈夫或妻子象征西方,如日月落在的方向,人间日落而息的家园亦是一样。
四、眷属象征北方,随缘感受喜乐而不同。
五、下属象征下方,他们为了生活,为你作务。
六、寻求真理的修行人象征上方,他们为了自己和大众的利益,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修能修,难证能证啊!

  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东方应当恭敬的意义有五点:

一是父母年纪老了,经济上要尽量支持,不能让他们饥寒。
二是自己想发展的事业或职业,听取他们过去人生的意见。
三是父母行为的是非,因为不清楚他们的用心,除了必须劝谏的例外,应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四是他们吩咐做的事务,不要正面去发生冲突,应当善巧处理。
五是在他们终身经营的业务,自己不喜欢继续的,亦不要立刻把业务结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当你成长为父母的时候,对儿女要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能自视过高,因此亦有五点注意的:

一是对年青人反叛性向,如果是不好的,要善巧引导,不致入于歧途。
二是小的时候多灌输伦理道德、辨别是非的家庭教育,助长人性善良的一面。
三是终生对他们慈爱入骨,始终一致。四是他们过于内向,没有异性交往的,才替他们介绍品格纯良的伴侣。
五是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生活和读书的资助,尽力扶持。

  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南方恭敬意义有五点:

一是供给老师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二是身心上对老师礼貌和尊敬。
三是老师是我尊重、爱戴、和信仰的。
四是对老师的指示教导、能虚心接受而不违拒。
五是对老师教导记忆不忘记。

  至于为人师表的,对学生同样有五点要注意:

一是依循一般教育方法教导。
二是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增广见开。
三是对学生有所怀疑,详细解答。
四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更指导学生多交良善的朋友。
五是尽自己能力教授,不隐瞒吝惜。

  善生!夫妇间互相尊重亦有五点要注意的,先说在丈夫方面的:

一是对待妻子要有礼貌。
二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
三是生活上的衣服食物,必需品等恒常供给。
四是在应酬和外游、随她爱好打扮。
五是家中事务,委托她处理。

  而妻子对丈夫同样有五点:
一是早晨早起。
二是让他先睡。
三是婉言相对。
四是尊敬和柔顺。
五是他表示意见时,不先诤议。夫妻如果相敬如宾,就不会发生忧怨和畏惧等不愉快的事。

  善生!对待家庭中的上下,亲力亲为的要注意有五:

一是给与财物时。
二是需要对话时。
三是为他们的未来打算时。
四是共同分享利益时。
五是上面四点进行时,内心没有在意欺骗。

  家眷们亦必须相对的有五点:

一是见他放逸时,设法不让继续下去。
二是见他可能因放逸而招致财物损失时,方便提醒,使他觉察。
三是见他情绪不安时,给予安慰。
四是见他有过失时,婉言告谏。
五是见他正常生活中,勤奋不辍时,时常称赞鼓励。

  善生!对待员工和下属,有五方面要关注的:

一是训练他们随时能投入工作和态度。
二是生活上标准工资。
三是从工作表现定期的奖赐。四是医疗上的给予保障。
五是有薪酬的假期。

  员工和下属们亦有从业员五点守则:
一是准时上班工作。
二是清楚自己工作的岗位。
三是秉公办事,绝对不能有自私的行为。
四是工作循序进行,不可自作主张。
五是对雇主和公司拥护。

  善生!良善的人家,对一般希望断除烦恼、体证真理的修行人,有五个方面要去做的:一是自身恭敬、慈眼注视。二是口出诚善的说话。三是心理高兴他们伟大的行为。四是在需要的时候,供养资生的食物。五是虚心接纳他们的教诲。

  在修行人方面,亦应该常常在五方面、教授居家的善信:

一是教授人人可做的止恶行善方法。
二是教授时内心常怀慈爱。
三是教授多方面知识,增长见闻。
四是讲解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事理。
五是指导因果的定律,使趋向未来光明的坦途。

  佛对善生说:上面多种四方不同的涵义和六方人物的象征,现在再简要再说一遍:
  “父母是东方,师长是南方,
  夫妇是西方,眷属是北方,
  下属是下方,修行人上方。
  善良的人们,礼敬于六方,
  敬礼和随顺,皆得天福乐,
  惠施和善语,利益于大众。
  所行能平等,利益共均沾,
  此四事任重,如车乘轮子。
  四事在世间,有智应选择。
  能行获大果,名誉广流布,
  供养修行人,不令致饥馑。
  眷属不遗忘,宗族自不断。
  侍亲于孝道,为他作模范。
  求学近知识,虚心受教诲。
  夫妻能互教,定白头终老。
  上下利同均,社会共称誉。
  家业具足时,宜处理适当,
  不奢侈放逸,严择信托人。
  如每天储蓄,如蜂采花蜜,
  家业日渐丰,不容易损耗。

---摘自《佛教在线》